將Robert A. F. Thurman的維摩詰經英譯本譯回中文。 --2010年再整理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第五章 問疾


於是世尊對法王子文殊師利[1]說:「文殊師利,去離呫毘的維摩詰家探望一下他的病情。」
文殊師利回答:「世尊,侍候離呫毘的維摩詰是很難的。
對深奧的律法,他有天賦可敬辯才。
極度精於完全表白和調和分歧,他辯才酷利,沒有人能抗拒他的冷靜智慧。
他已做完菩薩的所有工作,也透徹了解佛與菩薩的所有深密奧理。
他善於教化一切魔土。
他玩弄大神通。
他在智慧和解脫技巧兩方面都有成就。
於法界[2]不可分、非二元的領域,他有極其卓越的了解。
他善於以單個真相的無窮型態來教導佛法。
他善於根據每個眾生的六根給予開悟方法。
以解脫技巧巧妙,他已徹底統合了他的親身體會。
他對各種問題都有明確答案。
因此,雖然他不能由像我這樣只有薄弱防禦的人所抵擋,可是,蒙被佛恩,我願意去看他,盡我可能和他對談。」
那時在那集會裡的菩薩、大聲聞弟子、帝釋、梵天、天王、天人和天女大家都有這個念頭:「年輕的文殊師利王子和那位善知識之間的談話對佛法一定會有深奧的說教。」於是八千位菩薩、五百位聲聞、許多帝釋、梵天、天王以及數十萬天人和天女,大家都要跟隨法王子文殊師利去聽法。就由這些菩薩、聲聞、帝釋、梵天、天王、天人和天女簇擁著,法王子文殊師利進入毗耶離大城。
此時離呫毘的維摩詰獨自在想:「文殊師利,那位法王子,就要和許多隨眾來我這裡。好,叫這間屋子變成空的吧。[3]」於是,他的房子就神妙地變成空無一物了,甚至連門房[4]也不見了。而且,除了維摩詰躺在上面的那張病榻之外,哪裡都不見有床榻或椅子。
然後離呫毘的維摩詰看見法王子文殊師利來到,就對他說:「文殊師利!歡迎,文殊師利!非常歡迎你。沒有任何來,而你在這兒。沒有任何看,你出現了。沒有任何聽,你被聽見了。[5]
文殊師利說:「居士,正如你所說。人來畢竟沒來,人去畢竟沒去[6]。為什麼?來的人沒讓知道他來了,去的人沒讓知道他去了。出現的人畢竟沒讓看見。
善知識大人,你的病還能忍受嗎?還活得過去嗎?你的四大沒受干擾吧?你的病消退些了嗎?不再增加吧?佛問起你:『是否有些辛苦、不適、微恙?你的苦惱是否輕微?你是否健壯、舒適、沒有自責、有人照顧?還有,你是否與無上快樂毗鄰而居?』
居士,你的病從何而來?還要多久?它是什麼情況?要如何消除它?」
維摩詰回答:「我的病是從無明而來,是從對存在[7]的渴望而來。它將和一切眾生的病一樣長久。只要一切眾生無病,我也就不病。為什麼?文殊師利,對菩薩而言,世界只由眾生形成。而且,住在世上,疾病是與生俱來的。如果眾生都無病,菩薩也就無病。譬如說,文殊師利,如果商人的獨子生病了,因為他生病他的雙親也會生病。而且只要獨子的病未癒,他們就一直在痛苦裡。完全一樣,文殊師利,菩薩愛護眾生好像每一個都是他的獨子。他們患病,他也患病;他們好了,他也好了。文殊師利,你問我我的病從哪而來,菩薩的病是由大悲而起。」
文殊師利:「居士,你的房子為什麼是空的?你為什麼沒有僕人?」
維摩詰:「文殊師利,一切佛土也是空的。」
文殊師利:「是什麼使它們成為空的?」
維摩詰:「因為空性,它們才是空的[8]。」
文殊師利:「空性的什麼是空的?」
維摩詰:「因為空性,各種建構都是空的。」
文殊師利:「可以概念性地將空性建構出來?」
維摩詰:「連概念本身也是空的,所以空性不能建構空性。」
文殊師利:「居士,哪裡可以覓得空性?」
維摩詰:「文殊師利,空性應該由六十二見[9]裡尋覓。」
文殊師利:「哪裡可以覓得六十二見?」
維摩詰:「應該由眾如來的解脫裡尋覓。」
文殊師利:「哪裡可以覓得眾如來的解脫?」
維摩詰:「應該由一切眾生的主要心智活動裡尋覓。
文殊師利,你問我為什麼我沒有僕人?一切魔王和反對者都是我的僕人。為何?眾魔王主張有生有死的這一生,而菩薩不躲避生死。外道反對者提倡各種見解,而菩薩不受見解所苦惱。所以,一切魔王和反對者都是我的僕人。」
文殊師利:「居士,你的病屬於哪一類?」
維摩詰:「非物質上的,也不可見。」
文殊師利:「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維摩詰:「它不是身體上的,因為身體本身是不實在的。它也不是精神上的,因為精神的本質與幻覺相像。」
文殊師利:「居士,你的四大元素裡哪一個受到干擾,地?水?火?風?」
維摩詰:「文殊師利,我生病只是因為眾生的四大受到疾病干擾。」
文殊師利:「居士,菩薩該如何去慰問另一位患病的菩薩?」
維摩詰:「應該告訴他肉身無常,而不該勸他出家或厭離。應該告訴他:肉身是糟糕的,但不該鼓勵他由解脫裡尋找安慰;肉身是無我的,但是眾生應該受到教化;肉身是平和清靜的,不必去尋找畢竟寂滅。
應該力勸他懺悔過去的惡行,但不是為了赦免[10]
應該激起他的由自己生病而對所有眾生的同情,由無始以來經歷苦難的回憶,以及為眾生福祉努力的良知。
應該鼓勵他不要煩惱悲傷而要發揚善根,要保持初機純淨又沒有渴望,如此一直努力成為能治一切疾病的醫王。
菩薩應該如此以能使患病的菩薩高興的方式去慰問他。」
文殊師利問:「貴大人,患病的菩薩要怎樣調伏自己的心智?」
維摩詰答:「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要用以下的想法來調伏自己的心智:
疾病是由無始以來完全落入無明而生。它由煩惱所生,煩惱又是不實的心理推定的結果。所以感知不到任何可說是生了病的東西。為何?身體是四大元素的組織,而這些元素裡頭沒有主人或代理人。這身體裡沒有自己,而且,除了任性堅持有自我之外,畢竟不能捉住一個說是有病的。所以,想到『我不該與任何自我相關聯,我應該在知曉病根裡安息』,菩薩必須放棄他自身是人的概念,要產生自身是物的概念。想想『這身體是許多物的一個聚集體;它出生時,只是許多物的出生;它死亡時,只是各種物的死亡;這些物與物彼此並不知道或感覺到對方;它們出生時不會認為:我出生了;它們死亡時不會認為:我死亡了。』
更進一步,菩薩應該培養下面的想法,以徹底明瞭他自己是物的這種概念:
正如自我概念,物的概念也是一種誤解,而且這誤解又是一種致命的病;我應該不讓自己得這病,應該盡力拋棄它。
這病的消除法是什麼?就是消除自我和佔有。
自我和佔有的消除法是什麼?就是離棄二元觀。
離棄二元觀是什麼?就是不牽涉外在的或內在的。
不牽涉外在的或內在的是什麼?就是在平等性[11]上的不偏離、不動搖和不疑惑。
平等性是什麼?是由自我到解脫中每件事的相等性。
為何?因為自我和解脫兩者都是空假的。
怎麼可能兩者都是空假?
就如所說的,兩者都是空假,沒有一個是於實相裡建立的。
因此,明白這種平等性的人對病和空不以為不同;他的病本身就是空,那個病,如同空,本身是空無的。
患病的菩薩應該接受感覺[12]畢竟是無感覺,但是不用去滅除感覺。在佛性完全成就時,雖然快樂和痛苦都會被拋棄,但那時對在惡道裡一切眾生的悲心並無減損。因此,由他自己的痛苦裡認識了這些眾生的無窮苦難,菩薩正確地仔細為眾生著想,下決心要治好一切病。對於這些眾生,不給他們加上什麼,也沒有去掉什麼;菩薩只教導佛法,讓他們明白疾病發生的本源。
這本源是什麼?是對象[13]覺知。只要有明顯的覺知對象,它們就是生病的本源。
什麼東西被當成覺知的對象?三界[14]被當成覺知對象。
什麼是對基本的、明顯的對象的徹底知曉?就是它的非覺知[15],因為沒有對象能畢竟存在。
什麼是非覺知?內在主體和外在對象不以二元對立去知,這樣叫做非覺知。
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應該這樣來調伏自己的心,以便克服老、病、死、生。
文殊師利,這才是菩薩的病[16]。如果他是別的,他的一切努力終歸徒勞。正如戰勝所有敵人的叫做英雄,征服老、病、死的苦難的才叫做菩薩。
患病的菩薩應該告訴自己:『正如同我的病是不實的、不存在的,一切眾生的病也是不實的、不存在的。』經由這樣的思考,他對一切眾生能起大悲而不是落入任何情感上的憐憫。那戮力免除偶發激情的大悲並不會為眾生的任何生命設想。為何?因為落入帶感情、有目的的觀點的大悲只會使菩薩疲累於再世[17]輪迴中。然而不涉及有目的、帶感情的觀點的大悲就不會讓菩薩徒勞於所有他的再世中。他不因涉有這類觀點而再世,而是心智毫無涉入而再世。所以,連他的再世都像解脫。因為像解脫了般地再世,他有能力和才幹去教導從束縛裡解脫眾生的佛法。如同佛說的『自己受縛卻能拯救受縛的人,那是不可能的。自己是解脫的才能將受縛的人解脫。』所以,菩薩應該參同解脫,而不該參與束縛。
什麼是束縛?什麼又是解脫?
沒有應用解脫技巧而汲汲於從世界解脫,對菩薩而言這是束縛。十足運用解脫技巧去參與世間生活,對菩薩這是解脫。
沒有熟練的解脫技巧,卻要品嚐沉思、禪坐和入定之味,這是束縛。用巧妙的解脫技巧去品嚐沉思和禪坐之味,那是解脫。
未與解脫技巧合一之智慧是束縛,與解脫技巧合一之智慧是解脫。
未與智慧合一之解脫技巧是束縛,與智慧合一之解脫技巧是解脫。
未與解脫技巧合一之智慧如何是束縛?
未與解脫技巧合一之智慧是專住於空無、無相和無願[18]。然而,因為它被情感上的憐憫所感動,不能專心於培養好、相,不能專心於佛土的莊嚴和開導眾生的工作,所以是束縛。
與解脫技巧合一之智慧如何是解脫?
與解脫技巧合一之智慧是被大悲所感動,因此而專心於培養好、相,專心於佛土的莊嚴和開導眾生的工作,所有的時間專心深入探討空無、無相和無願,所以是解脫。
什麼是未與智慧合一之解脫技巧的束縛?
未與智慧合一之解脫技巧的束縛就是:菩薩在武斷、煩惱、執著、憎恨和下意識直覺的支配下生活當中,廣種善根,卻沒有為了覺悟而將善根回向。
什麼是與智慧合一之解脫技巧的解脫?
與智慧合一之解脫技巧的解脫就是:菩薩在棄絕一切信念、煩惱、執著、憎恨和下意識直覺的當中,將善根為了覺悟而回向,但不從裡頭得著一絲驕傲。
        文殊師利,患病的菩薩應該這樣來思考事情:他的智慧在於對身、心、病都是無常、苦惱、空假以及無自我的認定。他的解脫技巧就是:設法避免一切肉身疾病以免累倒自己,以及在不妨礙輪迴下運用自己去成就眾生的利益。還有,他的智慧在於明瞭身、心、病三者既不新,又不舊;既同時,又循序。而他的解脫技巧在於不尋求身、心、病的止滅。
文殊師利,這是患病菩薩集中心智該用的方法。他應該這樣過日子:既不調伏自己的心智,也不放縱自己的心智。為何?以放縱心智來過活,這適合傻瓜。而在調伏心智裡過活,這適合聲聞。所以菩薩應該在既不調伏也不放縱自己的心智下過活。不在兩個極端的任何一邊過活才是菩薩的領域。
不是凡夫的領域,又不是聖人的領域,這樣是菩薩的領域。
是俗世的領域,卻不是煩惱的領域,這樣是菩薩的領域。
哪裡有人明瞭解脫,卻不進入最終的徹底解脫,那裡就是菩薩的領域。
哪裡有四魔王出現,他們所做的工卻是超越物質世界的,那裡就是菩薩的領域。
哪裡有人求佛智,卻不在不對的時機得佛智,那裡就是菩薩的領域。
哪裡有人明白四聖諦[19],卻不在不對的時機體會那些真理,那裡就是菩薩的領域。
一個內觀[20]的領域,卻不阻擋自願再生於世,這就是菩薩的領域。
一個實證無生的領域,卻不要變成註定前往涅槃,這就是菩薩的領域。
哪裡有人不懷抱持任何悔悟,卻能明白相對性,那裡就是菩薩的領域。
哪裡有人結交一切眾生,卻保持沒有一切苦惱的自性,那裡就是菩薩的領域。
一個幽靜的領域,卻沒有身心滅盡,這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三界的領域,卻與真如領域不可分,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空無的領域,然而培養一切善,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無相的領域,卻注意普渡一切眾生,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無願的領域,卻自願出現生命於此世界,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一個幾乎沒有保證的領域,然而一切善根卻不斷地受到保證,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六度[21]的領域,卻證得一切眾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卓絕,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六通[22]的領域,然而污穢沒有去盡,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依聖法生活的領域,甚至沒有覺知任何邪道,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四無量的領域,卻不接受再生於梵天,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六憶的領域,卻不受任何種類污辱影響,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靜慮、禪定和入定的領域,卻不因禪定之力而再生於無色界,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四念處的領域,而身、受、心、法[23]卻不受極端關注,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四正勤的領域,善和惡的二元性卻不理解,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四如意足的領域,卻毫不費力就精通,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五根的領域,知道眾生五根[24]的利鈍,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在五力下生活的領域,卻喜歡如來的十力,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七覺分圓滿的領域,卻精通於細微智力差別的知識,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八正道的領域,卻喜好無邊的佛道,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培養「止、觀[25]」才能的領域,卻不落入極端寂滅思想,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體驗萬物不生性質的領域,卻又是身體完美、各種相好以及佛土美飾的領域,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顯示聲聞和辟支佛意見的領域,卻無損于佛性,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萬物天性裡全然純淨一致的領域,卻顯示配合一切眾生的偏頗行為,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體驗一切佛土不可滅、不可造、有無限虛空性質的領域,然而現出一切種類和大小的佛土性質的建立,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是轉動聖法之輪和顯明究竟解脫美妙的領域,卻絕不背棄菩薩事業,那就是菩薩的領域!」
維摩詰說了這些道理,伴隨法王子文殊師利的天神中有八千位懷了佛覺心。

2010/7/21 修正 
           返回目錄


[1] Mañjuśrī
[2] 真相領域。
[3] 維摩詰預備以無為和有為的空性開始和文殊師利談話。
[4] 管門人。
[5] 此三句意思可能是:雖然你已修行至無為,無為領域裡沒有任何為自己利益的來、不來、去、不去、看見、被看見、聽見、被聽見的念頭,然而並不是滅盡來、去、看、聽。
[6] 此句意思可能是:修行至無為的人,雖然人來了,心畢竟寂靜,與沒來前沒有兩樣,仍在無為。好似來的人沒讓他自己知道他來了一樣。人現在來了,等下就會去了,故畢竟沒來。人去了、出現了,也同樣。
[7] 有、實存
[8] 沒什麼使它空,是它本性就空。
[9] 六十二種錯誤見解。落入永生主義或永滅主義兩種極端裡。是眾生的主要心智活動。智者應該可由這些錯誤見解裡覺悟空性。
[10] 為了以後不再種惡因。
[11] Equanimity。泰然自若,鎮靜,平等。
[12] Sensation受。
[13] 二元對立裡的對象。
[14] 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15] Nonperception
[16] 菩薩的病的消除方法。
[17] 此生做不完,下世再來繼續做。
[18] 古譯:無作。
[19] 苦、集、滅、道。
[20] Introspective insight自省的洞察力。羅漢的修行法。
[21] 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超絕智慧。六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卓絕。
[22] 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
[23] 身體、感覺、心智和事物。
[24] 兩個五根裡的前五根是可開發的五根:信心、精進、專念、禪定、超世智慧。後五根是肉身的:眼耳鼻舌身。
[25] Mental quiescence and transcendential analysis



返回目錄

沒有留言:

追蹤者

關於我自己

我喜歡金剛經和維摩詰經。希望大家願意對我多指導。從清大化學系退休以後又對日晷生了興趣。很願意將我所知的日晷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