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Robert A. F. Thurman的維摩詰經英譯本譯回中文。 --2010年再整理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第十一章 可壞與不可壞之一課


與此同時,世尊正在菴羅樹園裡教導佛法。那園子自己擴張變大,裡面會眾全體都呈金色。因而阿難長老請問佛:「世尊,這菴羅樹園子擴張變大,而且會眾都呈金色。這些好相預兆些什麼?」
佛回答:「阿難,這些好相預示離呫毘的維摩詰和文殊師利法王子由大批群眾陪伴著,正要來到如來面前。」
就在那時,離呫毘的維摩詰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文殊師利,我們帶領這許多眾生去見世尊吧,好讓他們可以見著如來,向他頂禮!」
文殊師利回答:「貴大人,如果你認為現在正是好時機,就叫他們去!」
於是離呫毘的維摩詰做了件神奇的事:將全體會眾和獅子座放在他的右手上。他神妙地到了佛面前,把他們放下。他在佛足前稽首,合掌右繞七帀,退到一旁。
那些從香積如來佛土來的菩薩,從獅子座上下來,在佛足前稽首,合掌恭敬,退到一旁。所有其他菩薩、大雄和大聲聞一樣從獅子座上下來,在佛足前稽首,退到一旁。同樣,那些帝釋、梵天、天王和天神也在佛足前稽首,退到一旁。
在問候過菩薩們,令他們欣喜之後,佛說:「貴公子們,請坐上你們的寶座!」
因佛之請,他們都坐回獅子座。
佛對舍立弗說:「舍立弗,菩薩是眾生裡最好的,你見到他們神奇的演示了嗎?」
「我見識到了,世尊。」
「你對他們有什麼看法?」
「世尊,我對他們產生的看法是不可思議。他們的作為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已到了我沒有能力去思索、去判斷、甚至去想像他們的地步。」
此時阿難請問佛:「世尊,這是什麼香味?我以前從來沒聞過類似的。」
佛回答:「阿難,這香味是由全體菩薩他們所有的毛孔裡散發出來的。」
舍立弗加上一句說:「阿難長老,同樣的香味也由我們的所有毛孔裡散發出來。」
阿難:「這香味從哪兒來?」
舍立弗:「離呫毘的維摩詰從香積如來的佛土,即眾香世界,得到了一些食物。這香味是由所有吃到那食物的人的身體散發出來的。」
於是阿難長老問離呫毘的維摩詰說:「這香味可保持多久?」
維摩詰:「直到它消化。」
阿難:「它什麼時候消化?」
維摩詰:「它四十九天才消化。在那之後七天還有香味散出。在這些時間裡也不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
還有,阿難長老,如果尚未入於正位[1]的僧人吃了這食物,它會在他們入正位之時消化掉。已經入了正位的人吃了它,它在他們的心智完全解脫之前不會消化掉。如果未發佛覺心的人吃了它,它在他們發佛覺心的時後才消化掉。如果已發佛覺心的人吃了它,它在他們得無生法忍之前不會消化掉。如果已得無生法忍的人吃了它,它在他們成為一生補處[2]菩薩的時後才消化掉。阿難長老,這食物正像那叫做『可口』的藥,它到了胃裡,可是在所有的毒物清除完畢之前,它不會消化。因此,阿難長老,這食物在所有的煩惱之毒清除完畢之前,它不會消化。在那之後它才消化。」
阿難長老對佛說:「世尊,真奇妙,這食物能成就佛的工作!」
「真是這樣,阿難!有些佛土用菩薩來成就佛的工作。有些用光來成就。有些用覺悟樹。有些用如來的美麗身相。有些用宗教衣袍。有些用食物。有些用水。有些用花園。有些用王宮。有些用宅第。有些用幻化身。有些用空的空間。有些用天空的光。為什麼這樣,阿難?因為得用這些不同方法,眾生才被調伏。同樣,阿難,有些佛土以教眾生言辭、定義和比喻來完成佛的工作。夢、幻象、水中月影、回音、幻覺和幻想都是常用的比喻。也有些以使言辭清楚來成就佛的工作。還有,阿難,有些絕對清淨的佛土裡,不用演說就能成就佛為眾生的工作。不演說包含禁語、不可表明和不能教導[3]。阿難,在諸佛的舉止、快樂和修行裡,沒有一件不成就佛的工作的,因為這一切都在教化眾生。最後一點,阿難,諸佛以四魔王和令眾生痛苦的所有八萬四千煩惱來成就佛的工作。
阿難,這正是一個法門,叫做『一切佛性初步』[4]。進入這法門的菩薩,遇見以一切高貴性質的光輝裝飾的佛土時,不覺得快樂,也不覺得驕傲;遇見一個在各種情形下都生出對所有的如來極深尊敬的佛土,但卻明顯沒有那種光輝時,也不覺得悲傷或嫌惡。佛明白萬法平等;所有的佛世尊如何為了開導眾生而顯示所有不同的佛土,這才實在令人驚服!
阿難,正如各佛土在個別性質上有分歧而覆蓋它們的天空沒有不同,各如來在肉身上有歧異而他們的無礙慧沒有不同。
阿難,所有的佛他們的佛性圓滿都是一樣的。就是:他們的樣子、顏色、發的光、身體、特異相貌、種性、戒、定、慧、解脫、解脫之知見[5]、力、無畏、特殊佛性[6]、大慈、大悲、有助益的企圖、態度、修行、道法、壽命長短、法義、眾生的度化和解脫、以及佛土的淨化。所以,他們都稱為正徧知、如來、佛。
阿難,即使你的壽命有一劫之久,要徹底了解這三個名稱的廣泛意思和精準的文辭意義,對你來說很不容易。還有,阿難,如果這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都像你一樣,多聞第一,天賦記憶和持咒第一,而他們專心從事一整劫,他們仍然不能完全瞭解正徧知、如來和佛這三個名稱正確的廣泛意思。因此,阿難,諸佛的覺悟是不可量的,諸如來的智慧和辯才是不可思議的。」
這時阿難長老對佛說:「世尊,從今日起,我不再說我自己多聞第一。」
佛說:「不要氣餒,阿難!為什麼?我宣告過你、阿難,多聞第一,是以聲聞弟子來考慮,未以菩薩來考慮。
看,阿難,看這些菩薩,即使最聰明的人也不能徹底了解他們。阿難,人可以測量海的深度,但測不出菩薩的智慧、直覺、記憶、咒語和辯才的深度。阿難,對菩薩所行,你應該保持鎮定平靜。為什麼?阿難,離呫毘的維摩詰一上午所展示的奇事,已得神力的聲聞與辟支佛即使以千億劫的時間將他們所有的神力專心從事於化身和變形,也辦不到。」
這時,所有從香積如來佛土來的菩薩都恭敬地合掌,向釋迦牟尼如來致敬,對他說:「世尊,我們剛到這佛土的時候,我們有些負面看法,可是我們現在要丟棄這些錯誤的看法。為什麼?世尊,諸佛的領域以及他們解脫方法的巧妙都是不可思議的。為了開導眾生,他們顯示這樣那樣的佛土去配合這樣那樣眾生的慾望。
世尊,請給我們一些教導,使我們回去眾香之後能記得你。」
被這麼請求了,佛說:「貴公子們,有一種菩薩的解脫叫做可壞與不可壞[7]。你們一定要在這種解脫裡訓練自己。
它是什麼?可壞是指有為法。不可壞是指無為法。但是菩薩應該既不壞滅有為,也不住於無為。
不壞滅有為事物在於:
不失大慈;不棄大悲;
不忘記因深心而有的一切智;
不倦於正向開導眾生;
不棄四攝法;
不顧身命以護持聖法;
永不滿足於已得之善根;
於巧妙的回向裡得些快樂;
追求佛法不怠惰;
教導佛法時不自我緘默;
晉見禮拜諸如來不留餘力;
不畏自願再生;
不驕於成,不餒於敗;
不輕未學,尊敬已學如敬天人師本身;
令煩惱過多之人明理;
樂於獨處,而不執著獨處;
不圖自己快樂,只望別人快樂;
對待禪定[8]、靜慮和平安寂靜好似阿鼻地獄[9]
看世界如解脫園;
認乞丐如同心靈教師;
認佈施一切所有是體驗佛位的方法;
認失德眾生如同救主;
認六度[10]如父母;
認道品如僕人;
從不停止累積善根;
在自己的佛土裡建立一切佛土之功德;
獻上無限純淨供品,以應驗各種吉相、好相;
以止一切惡來美化身、口、意;
淨化身、口、意的同時,在無窮劫中不斷再生;
聞悉佛的無量功德時,以宗教大雄之心[11]而不氣餒;
揮舞智慧利劍,鞭打煩惱賊敵;
為承受一切眾生的重擔,徹底明白五蘊、四大和六入;
精力猛烈,征服魔眾;
追求知識,以免驕傲;
少欲知足,以持佛法;
不染俗務,以悅百姓;
一切作為無過,以順應百姓;
生出神通,以便真正完成饒益眾生的一切責任;
學得咒語、記性和知識,以保持一切所學;
瞭解百姓五根程度,以去除一切眾生的疑惑;
展示無敵神奇本領,以教導佛法;
養成無礙辯才,有無可抗拒的說服能力;
淨化十善道,得嚐人天果[12]
培修四無量,建立清淨梵天道;
禮請諸佛教導佛法,隨喜讚嘆,而獲如佛的悅耳聲音;
約束身、口、意,而保持穩定的心靈進展;
因不執著於任何事,而得如佛威儀[13]
聚集菩薩眾,以吸引眾生來大乘;
一切時中,心識警覺,不遺漏任何好的性質。
貴公子們,這樣致力於佛法的菩薩是不壞滅有為法域[14]的菩薩。
什麼是不住於無為?
菩薩修學空性,但不實行空性。
他修學無相,但不實行無相。
他修學無願[15],但不實行無願。
他修學無表現[16],但他不實行無表現。
他知道無常,但是對自己的善根不自滿。
他考慮苦,然而自願再生。
他知道無我,然而不虛耗自己。
他考慮平和安靜,可是不追求極端寂靜。
他珍惜幽寂,可是不避免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成就。
他思考無場所性[17],可是不放棄善行場所。
他思考無發生[18],可是許諾承擔一切眾生的擔子。
他思考無垢[19],然而遵循世間程序。
他思考無行動[20],然而為開導一切眾生而行動。
他思考無我,然而不放棄對一切眾生的大悲。
他思考無生,然而不落入聲聞的最終決心。
他思考虛幻、徒勞無益、不永續、無主[21]和無場所,然而將自己建立在不虛幻的福德上、在不無益的知識上、在永續的反影上、在獻身自主慧的努力上、以及在了義[22]的佛陀之家上。
像這樣,貴公子們,對這樣的佛法抱大願望的菩薩既不住於無為,也不壞滅有為。
再者,貴公子們:
為完成功德資糧,菩薩不住於無為;為完成智慧資糧,他不滅有為。
為實踐大慈,他不住於無為;為實踐大悲,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開導眾生,他不住於無為;為渴望佛性,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圓滿佛的各種相,他不住於無為;為圓滿一切智,他不滅有為事物。
出於解脫技巧的巧妙,他不住於無為;經由智慧透徹分析,他不滅有為事物。
要淨化佛土,他不住於無為;因佛的仁慈力,他不滅有為事物。
因為感到眾生的需要,他不住於無為;為了真實展示佛法的意義,他不滅有為事物。
因為他的善根資糧,他不住於無為;因為對這些善根的天生熱情,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了完成他的願望,他不住於無為;因為他沒有願望,他不滅有為事物。
因為他的正念清淨,他不住於無為;因為他的深心清淨,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了使用五神通,他不住於無為;因為佛慧的六神通,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了實踐六度,他不住於無為;要實踐時間諾言[23],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了收藏法寶,他不住於無為;因為不喜歡任何心地偏狹的教導,他不滅有為事物。
因為他收集一切法藥,他不住於無為;為了適當地施用法藥,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了確認他的承諾,他不住於無為;為了補救任何失信,他不滅有為事物。
為了調製一切法藥,他不住於無為;為了提供精緻佛法甘露,他不滅有為事物。
因為他徹底知道煩惱帶來的一切疾病,他不住於無為;為了治癒一切眾生的疾病,他不滅有為事物。
像這樣,貴公子們,菩薩既不滅有為事物,也不住於無為。這就是可壞與不可壞的菩薩解脫。貴公子們,你們也應該戮力於此。」
這時,聽了這個教導,那些菩薩心歡意滿,非常虔誠。他們心中充滿歡喜快樂。為了供養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菩薩以及這個教導,他們把這三千大千世界的土地鋪以香粉、香、香水和花,高至人膝。
這樣盛待如來的全體隨眾之後,在佛足前稽首,右繞三匝,唱了一首偈來讚美他。然後他們由此世界消失,一瞬間就回到了眾香世界。
7/21/2010 修正


[1] Ultimate determination。取證之位,小乘之涅槃。
[2] Bodhisattvas one lifetime away from Buddhahood。此生過完 ,下一生即成佛的菩薩。
[3] Silence, inexpressibility and unteachability
[4] Introduction to all the Buddha-qualities
[5] Gnosis and vision of liberation。鳩摩羅什譯為:解脫知見。
[6] Special Buddha-qualities。鳩摩羅什譯為:不共法。
[7] Destructible and indestructible。鳩摩羅什譯為:盡、無盡。
[8] trance
[9] Avīci hell
[10] Transcendences。超絕,超越物質世間一切。鳩摩羅什譯為:波羅蜜。
[11] Spiritual heroism。精神上不畏一切的英雄觀。
[12] Human and divine success。人果和天人果是修道上的好結果。
[13] 行為。
[14] The compounded realm
[15] Wishlessness。鳩摩羅什譯為:無作。
[16] Non-performance。鳩摩羅什譯為:無起。
[17] Placelessness。鳩摩羅什譯為:無所歸。
[18] Occurrencelessness。鳩摩羅什譯為:無生。此譯易與birthlessness相混。
[19] Immaculateness。鳩摩羅什譯為:無漏。
[20] Motionlessness。鳩摩羅什譯為:無行。
[21] Dependency
[22] 確確實實的真相。
[23] 眾生皆度,自己才度的諾言。
  


返回目錄

沒有留言:

追蹤者

關於我自己

我喜歡金剛經和維摩詰經。希望大家願意對我多指導。從清大化學系退休以後又對日晷生了興趣。很願意將我所知的日晷與你分享。